作者:虹摄库尔斯克按天配资
近期,人民海军“辽宁”舰、“山东”舰各率大型舰艇编队成功突破所谓的“第二岛链”,会师西太平洋,两个航母战斗群配置之强大超过了绝大多数国家海军的整体实力。
其中,两艘航母上的舰载机大部分换成了新一代的歼-15T弹射起飞型航母。那么问题来了,这两艘滑跃起飞、拦阻降落型航母,会不会升级改装成为弹射型航母呢?
图片:挺进大洋的中国航母战斗群。
图片:更换了歼-15T舰载战斗机。
去年6月,网上流出一份图纸,显示英国皇家海军正在考虑为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装上弹射器。
展开剩余97%众所周知,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是大型滑跃甲板航母,搭载的是F-35B“闪电”Ⅱ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但皇家海军似乎并不满意该机,2022年4月一架F-35B就在航母训练中坠海,因此坊间多有传闻皇家海军拟引进常规弹射起飞和拦阻降落的F-35C战斗机或者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
目前这一图纸尚未得到官方回应,但讨论“滑跃”改“弹射”却对我国2艘滑跃甲板航母的未来升级有积极的意义。
图片:网上流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改装为CATOBAR构型航母的草图。
航母构型知多少
航空母舰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一海军历史上战斗力最强的舰种实际上是一种海上浮动机场,其战力来源并非舰艇本身,而是来自所搭载的舰载机。
但航母飞行甲板毕竟不是动辄数千米长的陆地机场跑道,为了能够在较短的飞行甲板上起飞和降落,各国的航母设计者和舰载机设计者们都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系列奇思妙想,也形成了当代航母世界千奇百怪的起降方式,这一关键特征直接决定了航母的战力有几何。
航母诞生之初,由于螺旋桨舰载机速度较慢,使用的又是升力系数比较大的平直机翼,因此起飞降落的滑跑距离比较短,航母上一般不需要太多辅助设备,单单依靠舰载机自身动力就能起降。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陆军航空兵杜立特中校甚至带领16架体型庞大的陆基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顺利地在“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去轰炸东京。
然而,随着喷气时代的到来,舰载机不得不需要更长的起飞和降落距离,但即使在10万吨级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上,整个飞行甲板也就300多米长,远不足以满足喷气式战机正常起降,因此斜角甲板、弹射器、拦阻索、滑跃甲板、垂直起降等技术纷纷应运而生。
图片:英国是蒸汽弹射器的发明者,战后先后研制了BS-4、BS-5两大系列蒸汽弹射器。
根据现代舰载机起降的不同方式,各国航母基本上可以划分为5大类。
CATOBAR——利用弹射器弹射起飞,拦阻索阻拦着舰式航空母舰。
英国人发明了蒸汽弹射器、斜角甲板、拦阻索,喷气式战斗机能够依靠蒸汽弹射器在较短滑跑距离上达到升空所必须的速度,而拦阻索又能够让降落的战机像被套住缰绳的骏马一样刹车骤停,斜角甲板的发明则使航母飞行甲板能够同时具备起飞和降落的分区功能,当代电磁弹射器的发明,又使弹射起飞的效能大幅提升。由于弹射器技术非常复杂,目前世界上只有3个国家拥有CATOBAR型航母,典型的如美国尼米兹级、福特级超级航母,法国“戴高乐”号中型航母均属于该构型。
图片:搭载着第二代“海雌狐”舰载喷气式战斗机的皇家海军“鹰”号航母是标准的CATOBAR构型航母。
STOVL——短距离起飞和垂直降落式航空母舰。
在没有弹射器和拦阻索的情况下,英国和苏联几乎在同一时期分别制造出了能够垂直起降的“海鹞”和雅克-38“铁匠”舰载战斗机,使用可以转变方向的发动机矢量喷口,能在航母上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飞和降落,为了能减少起飞时燃油损耗,增大航程,这些战机往往还会在航母上滑跑一小段距离,这时喷口朝后下方而非垂直向下,这就形成了短距起飞/垂直着舰方式。使用这些舰载机的往往是尺寸较小的轻型航母,典型的有苏联基辅级、英国无敌级轻型航母,后者还使用了滑跃甲板,进一步提高短距起飞效率。当代绝大多数轻型航母都属于这一构型,伊丽莎白女王级是该构型中唯一的大型航母。
图片:“竞技神”号航母与无敌级航母“光辉”号,摄于马岛海战之后,2艘航母此时均为搭载“鹞”式战斗机的STOVL构型航母。
STOBAR——短距起飞、拦阻索阻拦着舰式航空母舰。
相对于较为复杂的弹射器,拦阻索技术壁垒更易于攻破,因此苏联在冷战时期发明了STOBAR型航母,在舰艏安装了STOVL型航母上的滑跃甲板,但使用常规起降式固定翼舰载机,凭借舰载机强大引擎和滑跃甲板的加成作用,确保较短距离上能够一飞冲天,但降落则依靠拦阻索阻拦着舰。目前3个国家采用这一构型航母,典型有俄罗斯“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中型航母、印度“维克兰特”号中型航母。
图片:印度新制造的“维克兰特”号航母是一艘STOBAR构型航母,采用滑跃起飞、拦阻降落。
STOL——短距起降式航空母舰。
理论上说,早期航母都属于STOL型航母,即不需要任何特殊设备就能起降舰载机。喷气时代基本上已不存在短距起降航母,但随着无人机的发明和使用,又使这类航母重出江湖。典型的是土耳其“阿瓦多卢”号轻型航母,TB-3无人机可以像老式螺旋桨战机一样安全地在较短的飞行甲板上起降。
图片:采用无人机作为主力作战的土耳其“阿瓦多卢”号航母可以视为一艘STOL构型航母。
CVH——直升机航空母舰。
这是指专门为起降直升机而设计的航母,大多数两栖攻击舰实际上都属于直升机航母范畴,其舰种过去也被称为直升机两栖突击航母。但也有不用于两栖作战的直升机航母,比如苏联莫斯科级、日本日向级、出云级都属于反潜型直升机航母。
图片:皇家海军曾经将“竞技神”号航母改装成为直升机两栖突击母舰,属于CVH构型航母,并在该舰上进行了“鹞”式战斗机的起降测试。
夭折的第一代弹射型女王级航母
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城堡去世,享年96岁。英国皇家海军旗舰是以女王名字命名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早在56年前皇家海军就打算用伊丽莎白女王的名字命名最新型的CVA-01号航母,这种第一代女王级航母并未采用后来流行的滑跃甲板,而是传统的弹射型航母(CATOBAR)。
图片:英国第一代CVA-01“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
1962年1月,英国海军部开始讨论新航母的必要性,并制定了战略文件COS(621)1,拟定了六种新航母设计方案,满载排水量从42000吨到68000吨不等,最大的方案设计是基于美国福莱斯特级航母,拥有4个全尺寸蒸汽弹射器,但这一方案第一个被“枪毙”,原因是成本明显过高,根本过不了议会的审议。
在对比中,皇家海军发现,吨位和尺寸的优势在作战能力提升上是显而易见的,一艘4.2万吨级的航母只能容纳27架舰载机,而一艘5.5万吨的航母则可以容纳49架舰载机,这意味着航空联队规模增加80%而排水量仅需要增加30%。
为此,皇家海军提出了建造4艘大型航母的方案,但看到日益紧张的国防经费,这个计划最终缩水为2艘,代号CVA-01/02,并打算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其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为名,分别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王”号和“爱丁堡公爵”号。到了1963年7月,严峻的财政状况使得皇家海军憋屈地宣布只建造1艘新航母,即CVA-01“伊丽莎白女王”号。
图片:10、CVA-01型航母设想图,其满载排水量达到63000吨。
根据设计,CVA-01航母标准排水量54500吨,满载排水量63000吨,舰长282米,舰宽56米,吃水10.2米,采用3台“帕森斯”蒸汽轮机和6台锅炉,提供135000马力的功率,三轴推进,航速30节,航程7000海里,舰员3250人,1个200米×24米的全封闭机库,可以搭载超过50架战机。
该舰采用斜角甲板设计,在前甲板和斜角甲板上各安装一套BS-5蒸汽弹射器,其中前甲板的弹射器延伸到舰岛前部,占据了停机区域,为此英国人设计了一个靠中心线的舰岛,以留出舰岛右侧区域用于停机,类似于现在印度“维克拉马蒂亚”号航母的舰岛位置。
斜角甲板后方布置了4道拦阻索,侧方有光学助降系统。甲板中部和右舷后方有一个舷内升降机和一个舷外升降机,都能够提升战斗机和攻击机。甲板上还有8个直升机起降点。整个飞行甲板的布局较为紧凑,但由于尺寸仍然相对较小,舰面停机区域并不充裕。舰艉甲板布置了一套“海标枪”GWS.30中程舰空导弹系统,这个武器平台与机库相连,剩余空间被用作战机发动机的测试平台。
图片:CVA-01型航母三视图。
甲板右侧有一个大型舰岛,原本设计采用的是前后双舰岛,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但在最终设计稿中将前后两个舰岛连接在一起,舰岛中部位置设置成为了停车库,用于停放甲板上运作的各类车辆。舰岛前部为双层舰桥,分别是上方是航海舰桥,下方是航空舰桥,航空舰桥有一个向前的突起舱室,里面是航空指挥员的坐席,拥有较好的视野。
舰岛上方有一个巨大的雷达整流罩,将安装与荷兰共同研制的RN988雷达(荷兰称SPS-01/3D MTTR雷达),该雷达工作在E/F波段(2GHz~4GHz),是一种更加先进的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可同时跟踪100多个空中目标,现在在荷兰海军特罗姆普级防空导弹护卫舰上仍然能够看到这种拥有巨大整流罩的雷达。
图片:CVA-01型航母预定安装的是与荷兰联合研制的RN965型雷达,后来安装在荷兰海军特罗姆普级防空导弹护卫舰上。
CVA-01型航母在设计之初,预备搭载正在研制的霍克·西德利P.1154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
1960年代的欧洲被未来可能发生核大战的阴影所笼罩,因此各国都在发展可以不依赖机场跑道就能起飞作战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一大批验证机应运而生,包括苏联米格-21PD、法国“幻影·巴尔扎克”V、德国VJ-101、VAK 191等。英国此时也研制出了霍克·西德利P.1127“茶隼”验证机,也是后世著名“鹞”式战斗机的前身。
图片:英国霍克P.1127“茶隼”垂直起降战斗机验证机,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鹞”式战斗机。
但该机是一种亚音速战斗机,难以与同时代超音速战斗机作战,因此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联合启动了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也就是霍克·西德利P.1154战斗机。
该机在P.1127基础上发展而来,外形更大,为发动机加装了一个超音速飞行需要的加力燃烧室,进气道变成了更加适合超音速飞行的式样,为了满足舰队防空截至作战的需要,皇家海军的P.1154战斗机选择了双座型号。
图片:CVA-01型航母最初设计搭载的是霍克P.1154型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
然而,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对于一些关键技术和性能指标产生了争议,因此使得该项目不欢而散,皇家空军继续在P.1127基础上研制亚音速战斗攻击机,而皇家海军则选择了从美国购买F-4K重型舰载战斗机。
这样,CVA-01型航母最终的舰载机搭配方案是一个中队14架“掠夺者”S.MK2舰载攻击机、2个中队22架F-4K“鬼怪”舰载战斗机、4架预警机、5架反潜直升机和2架搜救直升机。
图片:P.1154型战斗机是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共同提出的项目,皇家海军选择了双座型号,而皇家空军选择单座型号。
其中,美国麦道公司专门为英国设计的F-4K“鬼怪”FG.1战斗机是皇家海军的最强空中壁垒,与美军“鬼怪”最明显的区别是用罗尔斯·罗伊斯的“斯贝”涡扇发动机取代了通用电气的J79涡喷发动机,这需要彻底重新设计后机身,导致“斯贝鬼怪”腰身粗了很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面积律,损害了“鬼怪”的超音速性能,但“斯贝”增加的推力和降低的油耗却让F-4K登上了吨位有限的英国航母。
F-4K战斗机可以搭载4枚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和4枚红外制导近距空空导弹,火力远比皇家海军上一代“海雌狐”和“弯刀”战斗机要强,此外该机还能够携带对地攻击的炸弹、侦察用的吊舱等,多用途性能也更好。
图片:由于P.1154型战斗机项目最后以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分道扬镳收场,皇家海军于是向美国麦道公司购买了F-4K“鬼怪”舰载战斗机。
至于预警机,皇家海军此时装备的是“塘鹅”AEW.3预警机,这是在“塘鹅”反潜巡逻机的基础上加装了机腹AN/APS-20 S波段雷达系统改装而来的,采用单引擎螺旋桨动力,无论机体还是雷达,以及操作人员配置等,都难以与专用舰载预警机相提并论。
图片:“皇家方舟”号航母上的“塘鹅”AEW.3预警机,其腹部装有预警雷达,机组人员3名。
因此,皇家海军在设计CVA-01时也开始了新一代舰载预警机的研发计划,并提出了两套方案,分别是霍克·西德利P.139B预警机和霍克HS.125预警机,以期望研制一款能够与美军E-2“鹰眼”预警机比肩的舰载预警机。
P.139B最初设计是由布莱克本公司的设计团队完成的,1962年项目启动后,他们提出了3种雷达配置,一种是类似于“塘鹅”的机腹雷达,一种是类似于后来“猎迷”预警机的机头机尾前后雷达天线,还有一种是类似于E-1/2预警机的背部雷达,在对比英国航母甲板和机库设计后,最终选择了第2种方案。
该机外形酷似洛克希德S-3“海盗”反潜巡逻机,是一种机身较短的高单翼飞机,在机翼下面有一对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机翼采用铰链结构可以在发动机旁边向后折叠。为了适应雷达系统,设计了一个T型尾翼,机头和机尾有巨大的球茎外形雷达整流罩,以实现2部雷达对360°范围的扫描。采用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在P.139预警机基础上发展舰载运输机,只要将前后雷达整流罩移除,换成锥形货舱门,就能够搭载货物和乘客。该机长14米,翼展15米,有4名机组成员。
图片:霍克•西德利P.139B预警机方案模型。
图片:造型奇葩的霍克•西德利P.139B预警机方案,采用类似“猎迷”预警机的机头机尾雷达布局。
还有一个方案是在霍克HS.125飞机基础上改装一种背部搭载雷达的预警机,这是一种双引擎中型商务客机,可以携带2名飞行员和6名乘客,2台发动机吊舱位于机体后部两侧,但这布局决定了其只能采用背部搭载雷达天线的方式,设计后不久发现该机在加装雷达系统后无法满足预警机的留空时间,最终不得不放弃。
此外,皇家海军还有一个备份方案,即“塘鹅”AEW.7预警机方案,是将腹部雷达改为驮载在背上的圆盘雷达。
图片:CVA-01型航母预警机替补方案“塘鹅”AEW.7预警机,取消现役“塘鹅”AEW.3预警机的腹部雷达,改为在背部驮载预警雷达。
根据皇家海军的设想,1艘CAV-01型航母和4艘82型导弹驱逐舰组成的航母战斗群将成为英国皇家海军在1970年代以后的核心战力!
但军种间激烈竞争和航母的巨大建造运维成本,让刚上台的工党政府开始打退堂鼓。1963年初,国防大臣彼得·索尼克罗夫特在议会上宣布将建造这艘新的航空母舰,估计成本为5600万英镑,而财政部的评估则认为最终成本可能接近1亿英镑,这是基于搭载P.1154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来进行估算的。
1964年10月大选之后,新的工党政府上台,并开始着手削减国防开支,英国皇家空军为了保护TSR-2超音速攻击机计划也开始攻击皇家海军的新航母计划。
1966年2月,内阁开会时新任国防大臣丹尼斯·希利强烈支持皇家空军放弃TSR-2攻击机转而购买美国的F-111K“土豚”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认为有澳大利亚和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空军基地,这种战斗机就能够携带核弹形成有效威慑,维护大英帝国在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利益,没有必要再发展昂贵的新型航母。这次会议的成果即产生了著名的《1966年国防白皮书》,在这份白皮书中CVA-01型航母最终被取消,连同82型驱逐舰计划也被取消,在皇家海军的坚持下才保留了已经开工建造的首舰“布里斯托尔”号驱逐舰。
图片:82型导弹驱逐舰(当时被归入轻巡洋舰范畴),是CVA-01航母的配套项目,仅建成1艘“布里斯托尔”号,与航母一样将“海标枪”舰空导弹设置在舰艉。
滑跃甲板的兴起
CVA-01计划的取消对皇家海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厄运接踵而至。
本来正在现代化改装的弹射型航母“鹰”号和“皇家方舟”号也出现了变故,由于改装花费巨大并需要持续三年以上的时间,英国政府最终决定只将“皇家方舟”号改装完毕,而将“鹰”号除役以节省成本,这艘大型航母于1972年从皇家海军退役,并成了“皇家方舟”号的备件提供者,而计划给“鹰”号搭载的F-4K战斗机有一部分被转交给了皇家空军,改称为F-4M“鬼怪”FGR.2战斗机,承担国土防空作战任务。
即使改装完成的“皇家方舟”号航母也没有躲过被裁撤的霉运,于1978年底黯然退役,英国的大航母时代至此告一段落。
图片:早期的无敌级航母被称为“全通甲板指挥巡洋舰”,并没有装滑跃起飞甲板,后来在设计中发明并加装了这一助飞装置。
皇家海军并没有完全放弃拥有航空母舰。
1960年代后期“全通甲板指挥巡洋舰”的概念被首次提出,选择这一名称与苏联同时代“重型载机巡洋舰”(基辅级航母)的提法异曲同工,可以避免当时议会和社会对航母巨大成本的质疑,而且其任务也不像传统航母那样为了维护日不落帝国海外利益东奔西跑,日常开销高昂,而是作为北约联合舰队的一部分在北海等东北大西洋上遂行反潜巡逻任务即可,以驱逐经常出现的苏联核潜艇,并支持美国航母战斗群作战,成本则是财政可以接受的。
该级舰在设计后期增加了滑跃甲板,并添加上了“海鹞”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使其从直升机母舰的设计转化成为了轻型航母设计,以拦截苏联海上巡逻机和超音速轰炸机。这种军舰最终发展成为了无敌级轻型航母,1973年7月20日首舰“无敌”号正式开工建造,满载排水量20600吨,可以搭载24架舰载战机,包括15架“海鹞”战斗机,这是典型的STOVL型航母。
图片:改装完滑跃甲板后的“竞技神”号航母三视图。
与此同时,旧航母中唯一硕果仅存的“竞技神”号轻型航母也借鉴无敌级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改装。
该舰在二战结束时停工,直到1952年才恢复建造,建造时就加装了6.5°的斜角甲板、光学助降系统、舷外升降机、2具BS-4蒸汽弹射器以及新型雷达系统等,满载排水量达到28500吨。1964年,皇家海军打算在航母上搭载即将引进的F-4K战斗机,换装上新型的BS-5弹射器、水冷挡焰板、新型拦阻索等,但因工党政府力主削减皇家海军兵力,因此这一计划并未实施,代替其的是延长BS-4蒸汽弹射器行程的有限改装工程,使其能够使用“掠夺者”攻击机,但该舰曾在一次与美国海军联合演习中成功起降了一架美军F-4B“鬼怪”战斗机,证明了延长BS-4弹射器行程能够最低限度满足这种双座重型舰载战斗机的使用。
图片:“竞技神”号航母。
1980年5月至1981年6月,已经老迈的“竞技神”号开始入坞改装,拆除了弹射航母的一切设备,加装了一个重230吨,上翘12.5°的滑跃甲板,配合“海鹞”战斗机上舰,并换装新的舰载雷达、导航系统以及指挥处理系统等。
这次改装耗资4000万英镑,是一次典型的CATOBAR型航母向STOVL型航母的演进,完成后“竞技神”号成为了皇家海军的旗舰。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爆发,该舰与新造的“无敌”号航母组织远征舰队前往南大西洋,其中“竞技神”号超额搭载了12架“海鹞”FRS.MK1战斗机和18架“海王”直升机,既承担航母的任务也作为突击直升机母舰的角色支援登陆作战。战争期间随着增援到达,“竞技神”号的机库最多塞进了16架“海鹞”FRS.1战斗机、10架皇家空军“鹞”GR.MK3攻击机、5架“海王”HAS.5反潜直升机和5架“海王”HC.4突击运输直升机,远比新建造的“无敌”号航母搭载得更多,而斜角甲板的设计也比使用直通甲板设计的“无敌”号航母更加灵活。
图片:“竞技神”号出口印度,成为“维拉特”号。
此后,带滑跃甲板的STOVL型航母大行其道,苏联还研制了融合CATOBAR型航母和STOVL型航母双方特点的STOBAR型航母——“第比利斯”号(即现在的“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既拥有滑跃甲板,也装有拦阻降落的拦阻索等设备,舰载机采用短距起飞、拦阻索阻拦着舰。
图片:苏联“第比利斯”号航母。
进入21世纪,皇家海军启动了新一代CVF航母研发计划,打算建造2艘大型航母以重拾辉煌。
设计之初,分别考虑了STOVL、STOBAR、CATOBAR三种构型。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性能无法与同级别常规起降战斗机相比,STOVL、STOBAR构型航母也都无法起降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等特种机,极大限制航母作战效能,因此皇家海军比较倾向于重新采购CATOBAR型航母,搭载F-35C、F/A-18E/F等战斗机,以拥有与美国航母相近的战力。
图片:法国海军参与CVF项目,建造CATOBAR型航母PA2,还赋予了“黎塞留”号的舰名,可惜后来夭折。
不久,法国也参与到CVF项目中,与英国共同研制新航母,并将自己的航母计划命名为PA2。
由于法国航母使用传统,项目之初就明确了PA2要采用CATOBAR构型,2006年法国国防采办局正式公布了PA2的设计图纸,并将其命名为“黎塞留”号,该舰设计满载排水量高达70000吨,比后来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还要大一些,舰长283米,拥有一个15700平方米面积的飞行甲板和一个4700平方米的机库,装有2部美制C13-2型蒸汽弹射器、2部提升重量70吨的飞机升降机,以及MK7 Mod4型降落阻拦装置和配套拦阻网,动力系统包括2台MT30燃气轮机和2台发电机,以及4台柴油机和4台配套发电机,采用双轴推进,最大航速26~28节,海上自持力45天,最大航程10000海里/15节。
舰载机主要由32架“阵风”M战斗机、3架E-2C“鹰眼”预警机和5架NH-90直升机组成,能够使用预警机使得该舰的综合作战能力比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更强。
图片:弹射型伊丽莎白女王级。
然而好景不长,法国首先由于资金问题放弃了PA2航母项目,英国的CATOBAR构型航母方案也没有通过议会的审议,原因是该构型成本最高,不但要向美国采购弹射器、拦阻索等价格昂贵的关键部件,还要引进各种美制舰载机才能形成战斗力,一张张厚厚的报价单让英国政府最终打了退堂鼓,要求皇家海军选择成本最低、作战效能最差的STOVL构型。
2003年,缩水版CVF型航母方案选定,被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6.5万吨的巨大舰体上采用了老式的直通飞行甲板,舰艏一座高高翘起的滑跃甲板,让人感觉只是无敌级轻型航母的放大版。
图片:伊丽莎白女王级“威尔士亲王”号航母。
该航母最多容纳50架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一般搭载24架F-35B和10架EH-101“灰背隼”直升机。F-35B由于机身中部需要布置尺寸较大的升力风扇,弹仓非常小,无法搭载大型弹药,作战效能远低于美国航母上使用的弹射起飞型F-35C战斗机。同时,由于固定翼预警机无法在该构型航母上起降,英国只能将预警雷达装在“灰背隼”直升机上,航程短、速度慢、预警指挥能力都比固定翼预警机差好几个数量级。
综上所述,虽然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尺寸已经跨入了大型航母的行列,但作战效能却只有中型航母级别,服役以来皇家海军用得一直很憋屈。
图片:滑跃起飞的F-35B战斗机。
改装之路能走多远
事实上,早在马岛海战之后英国就有不少军事评论家讨论战争中航母和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使用效能,基本评价是虽然STOVL 航母与“海鹞”战斗机在战斗中取得了辉煌战绩,但总体作战效能无法与CATOBAR航母和常规起降战斗机相提并论,如果CATOBAR 构型的老式“皇家方舟”号航母此时还存在,或者CVA-01型航母和以其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组建成功,那么海战局面将完全不一样!
1.早期预警能力大幅提升。
马岛海战中,由于皇家海军已经没有舰载预警机(战后才搭载“海王”AEW预警直升机),因此不得不将先进的42型防空驱逐舰前出作为雷达哨舰以提升早期预警能力,造成了这种低空目标探测能力不足的战舰在开战之初就遭到了阿根廷战机的围攻,2艘昂贵的42型驱逐舰被击沉。即使这样也没有能够建立稳固的早期预警体系,在整个海战期间阿根廷空军和海军的战机都能够对英国远征舰队发起进攻,甚至很多时候是凌空轰炸,造成很多英军战舰损失,一枚“飞鱼”反舰导弹还飞向了英国远征舰队的核心——“无敌”号航母,要不是由于电子干扰和拥有更大雷达反射面积的“大西洋运输者”大型运输舰的吸引,这枚导弹就不仅仅是击沉一艘运输舰,而是将新锐的“无敌”号航母送入海底。
如果此时参战的是CAV-01型航母,其拥有4架固定翼预警机,无论是P.139B预警机和还是HS.125预警机,都能够构建起完善的空中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来袭的阿根廷战机和导弹,为舰队防空提供有效情报支持。空中飞行的预警机站得高看得远,还能够及时发现在海平面上掠海飞行的“飞鱼”反舰导弹,并不存在水面舰艇那样的雷达盲区,能够第一时间引导空中巡逻的战斗机发射空空导弹击落反舰导弹,不会造成被“飞鱼”导弹突防后的手足无措。
图片:如果马岛海战中皇家海军有F-4K战斗机参战,局面将大为改观。
2.防空截击能力大幅提升。
虽然马岛海战中皇家海军出动了2艘航母,但实际上搭载有大量战机的“竞技神”号在海战中往往位于舰队后方以保证安全,前方只有一艘“无敌”号航母。在这种情况下,“海鹞”战斗机往往需要在极限作战半径下参与海空大战,使得这种本来作战半径就小的战斗机空战留空时间较短,加上“海鹞”的亚音速特性和只有“响尾蛇”短距空空导弹可用,防空拦截效率大打折扣,迫使远征舰队的水面舰艇不得不依靠自身的舰空导弹和机关炮来防空,很多时候应接不暇。
事实上,苏联也发现了英国远征舰队的这个问题,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海军不断出动部署在非洲安哥拉卢安达基地的图-95RTS“熊D”海上侦察机对战场局势进行侦察分析,甚至在阿根廷宣称击沉“无敌”号航母后,图-95RTS侦察机还专门飞到英国舰队上空进行抵近侦察和确认。皇家海军的“海鹞”战斗机根本无法拦截这种庞大的战略侦察机,直到战争中期皇家空军出动了部署在亚松森岛上的F-4M“鬼怪”战斗机为皇家海军的舰队提供远程截击保障,才迫使苏联海军的“熊D”停止了嚣张表演。
如果此时皇家海军中有CVA-01型航母局面就完全两样了,其拥有整整2个中队的F-4K舰载战斗机,携带4枚AIM-7“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4枚AIM-9“响尾蛇”红外制导近程空空导弹和2具副油箱,作战半径超过了900千米,在同等部署距离上不但拥有更长的留空时间,还能够使用射程较远的中距空空导弹进行截击作战,大幅提升区域防空作战能力。
图片:马岛海战中,苏联海军图-95RTS海上侦察机曾经多次逼近皇家海军远征舰队,皇家空军最终出动亚松森岛上的F-4M“鬼怪”战斗机才将其逼退,再次证明了“鬼怪”比“鹞”拥有更好的作战性能。
3.对陆攻击能力大幅提升。
马岛海战早期,皇家海军的航母上只搭载有“海鹞”FRS.MK1战斗机,基本上只承担防空截击任务,并没有投入对马岛的对地攻击作战中,后期皇家空军才增援来了拥有较强对地攻击能力的“鹞”GR.MK3攻击机,但该机对地攻击作战的半径小得可怜,有效载荷也不足,要在海上使用这种战机就不得不让航母进入危险水域,而且对地攻击效率不高。
CVA-01型航母搭载有一个中队的“掠夺者”S.MK2舰载攻击机,这种攻击机在海湾战争时期都还是非常有效的对地攻击机型,作战半径达到968千米,2名飞行员的配置更适合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载弹量超过7吨,拥有更加丰富的对地攻击模式,可以有效支援皇家海军陆战队发起的登岛行动。
图片:“无敌”号航母。
“无敌”号的缺陷被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完美”地继承了下来,皇家海军内部一直有将其改装恢复成为CATOBAR构型航母的呼声。英国航母打击和海上航空部负责人菲尔·凯利上校在2023 年皇家海军活动会议上宣布了航母最新发展情况,并由《海军新闻》正式报道。凯利上校证实,根据舰载机部队倡议,皇家海军正计划对航母进行弹射和拦阻系统改造,“我们希望从 STOVL 转变为 STOL,然后转变为STOBAR,最终目标是转变为CATOBAR。我们正在寻找一个可以分摊财务成本并逐步提高作战能力的可行性方案。”根据凯利上校的解释以及公布的初步设计图纸,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改造之路会经历三个阶段。
图片:英国皇家海军拟装备美制“莫哈维”短距起飞无人机。
第一阶段:STOVL转变为 STOL。
在不改变航母结构的情况下,增加使用新型无人机的能力。目前,皇家海军正在测试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的“莫哈维”短距起降察打一体无人机,该机是“死神”无人机的一种变种,具有优异的野战短距起降能力,只需要滑跑90米长即能起飞,降落距离也不超过210米,这对于飞行甲板长达281米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来说不是问题。其技术将用于改装皇家海军的MQ-9B“保护者”无人机,包括换装折叠机翼和新型引擎等,使这种螺旋桨推进无人机不依靠舰上辅助设备实现短距起降。
图片:为了在航母上使用MQ-28“幽灵蝙蝠”无人机和MQ-25“黄貂鱼”无人加油机,必须为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加装上拦阻索。
第二阶段:STOL转变为STOBAR。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STOBAR构型拥有帮助降落的拦阻索。皇家海军将对航母进行有限改装,在舰体中后部加装2条拦阻索,进一步缩短无人机降落时的距离,这样改装也能满足未来喷气式无人机上舰需求。皇家海军正在实施“女妖计划”,用于研制“轻型、固定翼舰载无人驾驶自主系统” ,目前看中了美国的MQ-25“黄貂鱼”无人舰载加油机、MQ-28“幽灵蝙蝠”无人忠诚僚机,这两型均为喷气式无人机,上舰后将极大提升舰载机部队作战效能,但前提是必须有拦阻索帮助其缩短降落滑跑距离。
相同的设计已经被土耳其“阿瓦多卢”号航母采纳,改装后将用于支持“红苹果”喷气式无人机上舰。此外,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还将恢复斜角甲板设计,对飞行甲板左侧改装增大斜角甲板面积,并重新划分着舰区和起飞区,更好提高有人机、无人机起飞和降落的运作效率。
图片:皇家海军的最终目标是拆除滑跃甲板加装弹射器,将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改装成为CATOBAR构型航母。
第三阶段:STOBAR转变为CATOBAR。
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最终改进目标是拆除舰艏的滑跃起飞甲板,重新铺设弹射器。从设计图纸来看,航母将在舰艏和斜角甲板前端各布置1条弹射器,目前英国正在考察美国的电磁弹射器,通过电磁弹力可调技术能兼具弹射有人舰载机和无人飞机的不同需求。英国还可能转而采购F-35C舰载战斗机、E-2D预警机来增强战斗力,并在联合作战时邀请美法两军舰载机部署到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上,以提高联合作战效能,当前由于其采用STOVL构型,无法起降美法舰载机。
通过这三步走,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舰载机部队将实现作战效能倍增,但其改造成本和运维成本也将大幅增涨。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干的,皇家海军之所以提出三步走战略,而非一步到位,也是在自身财政仍未全面好转的情况下作出的无奈之举,至于是否会实施该方案,或者是三步走到底能走到哪一步,这就不是皇家海军能决定的了,要看议会的军费预算能支持走多远!
图片:我军“辽宁”舰和“山东”舰均是STOBAR构型航母,未来可以考虑改装成为CATOBAR构型航母,将极大提升作战效能。
结语
要将已经造出来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重新再改成弹射型航母,工程量非常巨大。首先要将舰艏的滑跃甲板整体拆除,安装成为平甲板;其次要在艏部甲板和斜角甲板上安装弹射器,这几乎等于开膛破肚重新来过;第三要对整个甲板进行重新规划,还要在舰艉部安装拦阻索;最后要重新调整航母起降指挥系统,将适应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指挥系统,更新为能够指挥战机弹射起飞、拦阻降落的新系统,这一件件都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
不过,对于我国来说,类似的做法却还是有实践价值的。因为“福建”号航母已经在建造中,未来航母必将使用电磁弹射系统和常规起降舰载机,相对而言,“辽宁”号和“山东”号航母仍然保持老式的滑跃起飞甲板的话,与未来发展格格不入。如果能够在中期维护的时候进行大改,将两舰换成弹射型航母,将极大增强我军航母整体作战实力,这些改装技术对于已经拥有技术储备的我国船舶工业来说不值一提,而获得的极大战术价值对我们来说确实值得一试!
图片:弹射型航母才是中国海军的未来按天配资。
发布于:上海市稳拿证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